一、成语故事道理?
纸上谈兵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二、成语故事道理
成语故事道理
成语,作为汉语语言宝库中的瑰宝,集结着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每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成语故事道理传递了社会经验和人生哲理,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成语的起源多数植根于历史文化中的一段佳话或故事,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下面,让我们来探索几个充满智慧的成语故事。
1. 因人废言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一次经历。一次,文帝找了一位诏令写作的官员,请他拟定一份重要的文书。但这位官员却想要得到文帝对他的崇拜和奉承,便故意写了一篇占地两张纸的长篇大论。文帝看后震惊,感到官员夸夸其谈,费尽心机却没有写出一篇简明扼要的诏令。
于是,文帝命人召来了这位官员。面对文帝的质问,官员一开始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直到文帝将他写的诏令撕成碎片,才顿时明白。他深感羞愧和懊悔,后来在文帝的教诲下醒悟过来,深刻理解了“因人废言”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注重言简意赅。因为大道至简,简洁明了的表达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喜爱。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有个叫曹休的人,在一次狩猎途中,偶然看见一条蛇。他立即举起手中的弓箭射向了蛇,并发现蛇已经死了。可是,当他过去取蛇时,发现那只蛇竟然是他的弓弦的倒影,曹休感到非常后悔,对自己的鲁莽行为黯然神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过于敏感,对于一些事情过于多虑,导致自己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面对这种情况,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过于自责和猜忌。
3. 蜀犬吠日
据说,战国时期,有一只犬只在街上狂叫,引来了众人的围观。这只狗犬看见天空中的太阳,却以为太阳是食物,大声叫嚷着。众人看了都不禁大笑,因为狗犬所吠的日子再也找不到了。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错误判断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在判断事物时过于主观、盲目相信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客观真相。我们要谨记:不可凭一时主观臆断,而是要以客观的观察和分析为依据,不断修正自己的思考方式。
4. 不忘初心
这个成语故事是根据《庄子·知北游》一章中的寓言故事演绎而来。寓言中,杨戬被派往北方寻找神奇药材。他和同伴在茂盛的森林中迷路了,不知道回去的路。正当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有一只大鹰盘旋在空中,展翅飞向南方,并将迷路的杨戬引来雁荡山的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在何时何地,面对困境和迷失,我们都要牢记最初的目标,坚定执着地追寻梦想,并且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它们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成语故事的道理和智慧,我们可以提升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智慧和修养,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三、成语故事 道理
成语故事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丰富的一部分。这些古老的成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它们既能传递文化,也能教育人们。让我们来探索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并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道理。
1. 一箭双雕
据说,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名叫周瑜的将军,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而受到赞赏。有一天,他接到了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一个是要拯救一个正在被困的朋友,另一个是要赶去迎接重要的客人。周瑜想了很久,最终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他将一把箭射向了天空,箭飞过的路径正好将他的两个任务都完成了。他成功地救出了朋友,并准时赶到了迎接客人的地方。
这个成语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一个行动能达到两个目标的情况。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任务,当我们能够巧妙地解决多个问题时,就像一箭双雕一样,我们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2. 杯弓蛇影
相传古代有位名叫宋朝湘的人,他非常敏感,总是想象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有一天,他喝酒时,他的好友王朝云故意用杯子的影子来吓唬他。宋朝湘非常害怕,以为有毒蛇出现了。他非常慌张地逃跑并受了伤。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只是自己想象的一切,并抱憾终身。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过度敏感和想象力过于丰富而被虚假的事情所困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对事情进行客观分析,不要过度猜疑和自我怀疑。
3.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一位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跑了出去,他没有立即追赶,而是等到其他羊都回到了圈里再去找那只逃跑的羊。当他找到羊时,发现它被一只狼追赶,并带回了圈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及时采取措施来修复已经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等待更大的损失。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解决它们,就能够避免更大的麻烦。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在问题出现之初就采取行动,避免将来的损失。
4. 守株待兔
相传有一个农夫,他无精打采地守在一棵树旁,等待兔子撞到他的石头上。一天,他真的等到了一只兔子撞到石头上而死。他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聪明地守株待兔。然而,他没有意识到是因为兔子逃跑的时候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盲目地等待运气降临而不主动出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依赖运气,而应该积极主动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不要沉迷于不切实际或不现实的事物,而是要努力工作并主动追寻自己的梦想。
5. 笔耕墨耘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书写的场景。众所周知,古代文人在完成作品前需要耐心用笔和墨水的准备工作。而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用心努力,所以形成了"笔耕墨耘"这个成语。它用来形容艰辛地努力工作,耕耘思绪和用笔书写。
在今天,这个成语引申为形容辛勤工作和努力学习。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用心耕耘,方能取得好的成果。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不断追求进步。
结语
成语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拓展思维,启发智慧。这些成语不仅是我们语言的一部分,更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常常回顾这些故事,从中汲取宝贵的道理,将它们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四、成语故事的道理
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词语的组合,更是承载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成语都是由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也传承着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成语故事的道理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些故事中传递的道理常常耐人寻味。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处世态度。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有关成语故事的道理。
一. 金玉满堂
成语“金玉满堂”让人联想到裕福富足的景象,然而背后的故事却与贪婪和财富观念有关。故事中,有一个叫曹丕的人,他非常贪婪,总想占有别人的财富。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曹丕将家族珍贵的金玉财宝全部搬到了自己的屋子里,结果宝藏无法尽享,反而变得一文不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财富并没有错,但是财富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唯一追求。只有内在的修养和品德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满足感。
二.落花流水
成语“落花流水”形容了一种狼狈不堪的景象,背后的故事则与忠诚和义气有关。故事中,主人公香莲是一个忠诚的朋友,他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始终与朋友并肩战斗。然而,当香莲自己面临困境时,朋友却选择背离,香莲遭到了背叛和伤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能相互扶持,而不是只在顺利的时候默默相伴。忠诚和义气是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坚守和传承。
三.亡羊补牢
成语“亡羊补牢”告诉我们经验教训的重要性。故事中,一个农夫丢失了一只羊,而他没有立即寻找,错过了找回羊的最佳时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补上破损的围栏,但已经无法找回丢失的羊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发生之后才后悔是没有用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补救错误,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四.画蛇添足
成语“画蛇添足”意指做了多余且无益的事情。故事中,画家被委托画一幅蛇的画作,但他觉得画蛇太简单了,于是在已经完美的蛇身上添加了脚。结果,这幅画看起来非常怪异,违背了蛇的本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多的追求并不是好事,我们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做出多余的努力。
五.守株待兔
成语“守株待兔”是有关因循守旧的故事。故事中,有个农夫碰巧杀死了一只兔子,他认为这是因为他靠着株木,兔子才跑过来被他抓住。于是,他开始埋怨自己的手法,不再积极出击,而是倚靠株木守株待兔。结果,他除了得到了一副酒肉充盈的生活,却一无所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依靠一次成功并不可取,我们应该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六.揠苗助长
成语“揠苗助长”告诉我们急于求成的后果往往不好。故事中,有个农夫在稻田里看到稻苗生长缓慢,他急于想要加快稻苗的生长速度,于是一把把稻苗拔高。结果,稻苗没能继续生长,最终导致丰收无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耐心等待,等到稻苗自然成长,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结语
成语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道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启发和指导。成语故事不仅仅是汉语文化的瑰宝,更是一本道德经和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愿我们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品德修养。
五、有道理的成语故事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寓意,能够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丰富的思想和哲理。中国文化中充满了许多有道理的成语故事,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成语,它的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古代有一个国王,他生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王国里,国家富庶安宁。然而,一天,国王的眼睛被某个不明身份的人给刺瞎了。国王非常愤怒和伤心,他决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找到那个犯下这种罪行的人,报复他。
国王的部下找到了那个人,但是当他们准备给他刺瞎眼睛的时候,这个人却说:“国王,我并不是故意刺瞎您的眼睛的,这只是一个意外。”
国王心中一动,他想起自己当国王的责任,他就是国家的父母官,他应该处理问题时公正并明智。于是,他打消了给那个人刺瞎眼睛的念头,取而代之的是宽容和宽阔的胸怀。国王原谅了那个人,他告诉他,他不会因为这个意外而对他加以惩罚。
从此以后,国王和国民都深深明白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他人的错,我们应该以宽容和善意的态度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以相同的方式回应。只有通过宽容和宽阔的胸怀,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和谐与进步。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荒谬和愚蠢的行为,它警醒着人们不要固守着旧有的思维和方法。
据说,古代有一个农民,他每天都很勤劳地耕种自己的庄稼。有一天,他在庄稼旁边的树下休息时,看见一只兔子撞到了他种的株上,结果被撞死了。这让农民非常高兴,他觉得只要守住这棵树,兔子就会自己撞死,他就能够轻松地获得兔肉。
于是,他每天都守在株旁边,期待着下一只兔子会撞到株上。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树下再也没有兔子撞死了。农民很失望,他没有意识到,那只兔子撞到株上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只是纯属巧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够只凭一时的偶然获得成功,更不能够只固守旧有的观念和方法,期待奇迹的发生。我们应该不断进取,积极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它是说通过一个恰如其分的点睛之笔,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完美。
相传,古代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画家,他每幅画都画得非常逼真,但总是觉得还差了一点什么,画面上缺乏生气。一次,他画了一幅一条龙出现在水面上的画,但是仍然觉得画面上缺少了一些生动和立体感。
他思考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一支黑色的毛笔,在画上点了一点墨水,顿时,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一点墨水瞬间将画面中龙的眼睛点亮,使整个龙变得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恰当的点睛之笔,能够给作品增添生命和灵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用这种点睛之笔来让平凡的事物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之,有道理的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它们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哲理,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学习和思考的素材。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蕴藏着智慧和人生的哲理,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更好的人。
六、成语故事懂得的道理?
成语故事让咱们懂得了干事不能只看外表,要看清内在才干抵达出其不意
七、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道理?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于《庄子·外物》中的故事。据说,有个农夫在砍树时,突然发现一只野兔被自己的砍树斧头砍死了,并因此得到了丰厚的收益。自此以后,他便每天守着那颗树,希望又能重蹈此功。然而,不出几天,他便被别的农夫嘲笑,说他“守株待兔”,过于幼稚和不切实际。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演绎而来的。这个成语所传达的道理是:不要寄希望于奇迹的出现,更不能只凭运气,等待好事从天降。相反,要珍惜好的机遇,抓住它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如果总是停留在过去过于依赖于偶然,那么沉迷于守株待兔的人将会在竞争中落后。所以,我们应该抱着机遇站在福利的前面,安排好策略和计划,不断积攒实力,以求更好的未来。
八、中国成语故事的道理?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九、塞翁失马成语故事及道理?
塞翁失马,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则成语意谓边塞一老翁丢了一匹马(塞翁:住在边界险要之处的老头儿),过了些日子,这匹马竟然带着一匹好马回来了;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却也许因此得到好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其结构为主谓式,可作单句中的宾语和复句中的分句,用于安慰语。
十、战争成语故事以及道理?
一鼓作气在战斗中一鼓时作战气势最我盛,二鼓过后气势就有所衰落打到第三鼓时军士的士气就衰竭了,所以作战要一鼓作气,拿下敌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