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民风民俗作文?

99作文网 2025-08-27 10:55 编辑:admin 110阅读

一、关于青海民风民俗作文?

美丽的青海是我可爱的家乡,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 从地图上看我的家乡青海是一只兔子的形状,而青海湖就是兔子那明亮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青海湖就是青海与众不同的标志之一。 相传青海湖是王昭君嫁给匈奴时走到此地,按捺不住思乡的感情,大哭起来,流出的眼泪形成的。这就是青海湖的传说。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这里的年平均温度只有9.6度,而夏季的水温也只有16度。因为咸度太高,所以湖里寸草不生,只生存一种特殊的鱼类——湟鱼,这种鱼一年长一两,十年长一斤。因为长得慢,所以很少见。 青海湖是美丽的,也是神秘的,它有独特的风景。

青海湖集自然美,人文美,生态和谐美,博大精深的东方大美于一体。其独特而重要的生态地位表明青海湖不仅是青海人民的,也是中国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真不愧为“大美青海”。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许多迷人的风景:充满神话色彩的巍巍昆仑山、清澈甘甜古老的三江源、香气怡人的郁金香、片片翠绿的青稞粮、神圣庄严的塔尔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原始林海、一望无垠的金黄色的油菜花等等,令人们向往不已。 我的家乡不仅有迷人的风景,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铁、镁、铜、钾肥、盐湖等。 无论我走到海角天涯,最爱青海我的家。勤劳善良纯朴的青海人,请你做客我的家。

二、关于临汾民俗民风的作文?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

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他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

三、关于桐乡民风民俗作文?

照我们老家的规矩,腊月二十三左右,我们便开始迎接春节的到来,我们俗称“迎春日”。

  在“迎春日”这一天,我们上街置办新年需要的东西。整条街都是红红的一片,好像千万朵红花一起绽放,但是,这些都比不上人们脸上的”花朵“。  除此之外,我们都要动手打扫自己的房子。全家一起出动,扫地的扫地,拖地的拖地,擦东西的擦东西。好不热闹。  腊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是对我们比较重要的日子。我们难道会出去外面风玩吗?不,不,不,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几乎都知道一句谚语——“二十六洗福绿,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所以我们都会们在自家家里,再浴室里除去自己身上的晦气。有些新生婴儿的洗澡水还挥洒在门前保佑大家。  腊月二十九过小除夕。这时候,家里的大户人家都会置办酒席,邀请各位亲朋好友过来一起热闹热闹。吃过饭后,小孩子们围在一起唱小除夕歌“临岁尾,难得故旧皆闲……”整齐划一的歌声从门户人家里传出来。在下午的时候,人们互相串门,孩子们开开心心的讨要压岁钱。这天还称他为“别岁”。  出席真热闹,家家户户热闹得不可开交。贾家湖都是韭菜的香味,使得在外面经过的游子不由得想念起母亲做的饭菜了。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门外贴着红似朝阳的对联,屋外窗前处处贴着五颜六色的吉祥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从不间断,鞭炮声连绵不绝。街上挂着红红的灯笼,好不热闹!在这天晚上家中的人如果有谁没有到齐,那个人的手机不被打到爆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过了除夕,我们之后的日子一直都是出去玩,一直到——元宵节的来临。这就是信念的最后一个高潮。孩子们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灯笼,走在大街小巷,那一盏盏灯火真相一大片星星在静谧的夜空中闪闪发光,又似一只只连这唯一的萤火虫飞来飞去。好不美丽!   一眨眼,春节又飞似的逃走了,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四、关于新泰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

春节习俗

大家肯定都知道春节吧,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想知道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就来看看我的作文吧。

大家在过春节时都放鞭炮,因为鞭炮是为春节而制作的,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到来。放鞭炮在古代是为了赶走一个叫“年”的怪兽,“年”欺压百姓,但人们放鞭炮赶走了它。所以放鞭炮作为一种春节习俗流传至今。

除了放鞭炮,贴对联也是一种春节习俗。对联是用红纸做的,人们相信红色可以降妖除魔,所以用红纸做对联。每一家都贴有对联,门上还贴了“福”字,“福”是倒着贴的,为什么呢?哈哈,意思是表示“福”倒(到)了。

拜年也是春节习俗,我最喜欢拜年了,因为拜年可以挣压岁钱呢!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都起床很早,相遇时互相问好说祝福语,然后互相拜年发压岁钱,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啦!拜完年我回家数着自己的压岁钱,心里美滋滋的。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穿新衣,大家一起吃饺子……现在这几年又举办了一些游戏,可以玩,大家都开心。春节的习俗真多呀

五、高邮的民风民俗作文?

高邮民间风俗质朴、淳厚。风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邮的经济习俗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水乡色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旧时的人生仪礼有过于繁缛的倾向,今逐步简化。人们普遍重视家庭血缘关系。民间岁时节令有10余个,其中主要的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兴节庆亦有10个。

响。

民国14年(1925年)以前,高邮知州(知县)每年都在立春时,在东门外举行隆重的开犁仪式,亲自为耕牛披红挂绿,并象征性地扶梨开耕,名为“迎芒神,劝春耕”

收割前,农民先祭拜土地,然后开镰,俗称“开刀门”。20世纪60年代以前,脱粒靠人工在竹床或石磙上掼打、打连枷、牛拖磙子,现在主要用脱粒机或拖拉机打场。场头工具主要有扬锨、摊扒、笤帚、笆斗、箩筐、划子等。

贮粮食一般用窝踅垒成粮囤子。农家在除夕时,都要在粮囤上贴上一个大“福”字,有的贴“万福康宁”。村民们还用装有石灰的竹篓在屋内和门前打上许多石灰印。有的还打成“丰收”等吉祥字样和图案,以象征农业丰收。此俗称“打稻囤子”,又叫“打元宝墩子”。如果次年年景不好,人们常说:“三十晚上打稻囤子——拣空子蹈。”

六、河套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巴彦淖尔,这里既没有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没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奇景,但这里有巍巍阴山、滔滔黄河、茫茫草原、猎猎大漠,这里曾经是恐龙的世界,这里是河套人的摇篮。

在巴彦淖尔临河区就有一座以河套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河套公园。河套公园位于临河西区,在西区的金川河上有一座玉带桥。翻过玉带桥就进入了河套公园,河套公园的地上除了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用上面刻着阴山岩画图案的石板铺成的大道,旁边都是碧绿的草坪,光着脚丫走在上面松松软软的,很舒服。小路旁边还有供人休息的椅子,公园里种了丁香、玫瑰、芍药、月季竺名贵花草,到了夏天,各种花竞相开放,色彩缤纷,花丛中蜻蜓和蝴蝶翩翩起舞。一阵风吹来,淡淡的花香,泌人心脾。公园里的其它建筑、灯具等都有着浓郁的河套文化特色。河套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万丰湖,万丰湖东面有一个大凉亭,凉亭上坐满了乘凉的人们,在凉亭的旁边有一块巨石,小朋友有的在巨石上边照相,有的在巨石上玩。湖面泛着碧波,碧莹莹的湖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点点银光,一闪一闪,煞是好看。湖边总是人山人海,大人们坐在椅子上看报纸,孩子们在湖边的浅水里打水仗,溅起了一阵阵水花…… 我喜欢美丽的河套公园,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而且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弘扬了河套文化。我也更爱养育了我的家乡——巴彦淖尔。

七、子长民风民俗的作文?

剪纸:群众称为窗花,本地区剪纸艺术十分盛行,而安塞、延川、子长尤为有名。春节,门窗上多贴窗花,窑顶、炕围、米面缸、箱柜上也贴,结婚时洞房上也贴,定亲喝酒时瓶上也贴,剪纸来自民间,用于民俗,至今不衰。

八、黑河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黑河,位于祖国版图的最北边,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布拉格维申斯克市仅一江之隔。

这里是一座美丽的边陲小城。不同的季节招待远方的客人有着不同的语言。

夏季,虽没有南方的烈日,却有矿泉的甘甜、河水的清凉,新建成的卧牛湖水上乐园,招待四海宾朋。看,那朵朵浪花是欢快的音符,层层涟漪是幸福的畅想,条条跃动的小鱼是热情的流淌,细软的沙滩包容所有的疲惫和慵懒。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那真有一种天作被地当床的豪放。

冬季,皑皑的白雪化作最圣洁的请柬,让中外游客相约在这里——远东国际滑雪场。听,人声鼎沸,早已成了快乐的海洋。喜欢挑战自我的人,总是毫不畏惧 得从山坡疾驰而下,在白雪的映衬下,象流泻的音符,像滑动的乐章,组成了冬季最激昂的狂想。雪地摩托、雪地爬犁、雪地观光车;冰清玉洁的树挂、白雪爱抚的 山峰,漫天飞舞的雪花,让喜欢冬季的朋友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和童话般天堂。

黑河不但景色优美,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瑷珲古城记载着这个城市荣辱兴衰。沙皇列强的足迹曾蹂躏过这片土地,顽强的人民用不屈的斗志和刚毅的肩 膀,让属于我们的土地不再受伤。爱辉历史陈列馆里的图片、实物、文献,都最真实的记载着沙皇侵华的罪证,向游人讲述着那段悲惨的历史,让后人永远铭记:落 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让崛起的民族给世界一个崭新的形象!

九、潮汕的民风民俗作文?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拜月娘、荡秋千、游“月娘”、燃烟堆、烧瓦塔、观神。 荡秋千,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有的已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了。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朥饼以潮州市郊意溪镇烤制的为上乘。意溪镇又以“范合盛”号的朥饼为

  最著名。范合盛号的绿豆沙,据说要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馅。意溪朥饼皮薄而脆,馅滑腻清凉;包装也很有特色,用陶钵盛 装,上面用印有金字商号的大红纸封口,显得格外古朴,人人喜欢把意溪朥饼当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处摆摊设点卖朥饼,街上的行人,无论篮里盛的、袋里装的差不多都有朥饼。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买上几块,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饼,还必须供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位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象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耍拜朥饼、芋头;有些农村,各家各户也还有自愿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烟堆和烧瓦塔的习俗。

十、关于郑州的民风民俗?

郑州的农村群众将生儿育女称为“得喜”

在郑州市郊及农村,解放前还流行婴儿“碰姓”起名的风俗,也有人称之为“闯姓”

婴儿满月后有剃胎发的习俗,又叫“绞发”、“落胎发”,是满月礼中重要的一项

还有孩子生日吃鸡蛋“骨碌骨碌运气”的说法

郑州城乡都有认干亲的习俗,称为“认干爹干妈”

为老人祝寿的习俗

多年来也形成了古老的习俗,各个地方流传的有关此类习俗的顺口溜有多个版本,如一些地方流传的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杀肥猪;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发);二十九,门对(指春联)有;年三十儿,吃扁食儿(指饺子);年初一儿,撅起屁股乱作揖儿(指互相拜年)”。

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郑州一些农村还曾经时兴“青龙节”、“乞巧节”、“牲口节”、六月过小年等不常见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

农历七月十五,农家称为“牲口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