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熹的作文

99作文网 2025-01-20 23:21 编辑:admin 81阅读

一、关于朱熹的作文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四面群山环绕,而且空气清鲜的地方。这便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诞生地—尤溪。

1130年9月15日,伴随着一阵稚嫩而响亮地哭啼声,朱熹诞生在尤溪“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朱熹公园的东南方向。

傍晚时分,步入朱熹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雕刻着十二生肖的石砖路,狡猾奸诈的老鼠、忠实憨厚的黄牛、威风凛凛的老虎……,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要活了似的。

顺着小路,走进半亩方塘,池塘中央有一座小桥,站在桥上向下看,一条条红色的鲤鱼在池塘里快活地游着,忽隐忽现,时不时还跃出水面,为游人表演“鲤鱼跃龙门”。池塘的左侧有一只“乌龟”,背着一块石碑一动不动,仿佛在等待着游人的到来。半亩方塘的右侧则是两只石鲤鱼,正源源不断地吐出水流。望着溪水不间断地流出,我仿佛看见了清澈的溪水边,诗人朱熹正在作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轻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顺着池塘,走进一扇小门,举目一望,便可看见两棵苍天古树。树干既粗壮,又笔直。犹如两根通天柱一般挺立。

走出半亩方塘,不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走进一看,原来是音乐喷泉啊!柱子一般的水花冲上云霄,时而喷出又粗又直的水柱,时而又落下星星点点的水滴,伴随着音乐的弦律,喷泉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宛如层峦叠翠的山峰,蜿蜒盘旋。

踏着石板路,依依不舍的走在回去的路上,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股诗情画意般的感触:家乡是爱的港湾;是幸福的源泉;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地方,我要好好学习,建设更美好的家乡,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二、读朱熹观书有感 写作文从哪个方面写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

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

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三、存天理灭人欲为话题。的作文、、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当然,他说的只是他自己的意见,其当世、后世之人应有自己的观点,不能由其禁锢!思辨精神之缺少,误人误国其惨矣!)。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卷七)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习染性情就变的很复杂多样了,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人的“真我”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实现“真我”,这也就是他发挥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也是他给宋明理学家留下一个可以发挥的地方。程颢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样是从“理”上来的。

四、谈谈你对朱熹主张的看法?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朱熹的六条读书法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而且不是单独谈方法,而是贯穿着道德修养、治学精神和学习态度的要求。朱熹的读书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提高了儒家经典的地位。但也使学习的途径、读书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对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不良学风,有着重要影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