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中如何使用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欲扬先抑,这是一种表现手法,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他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二、如何把事情写的感人,写的有趣?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过很多事情,也听过很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招叙事的技巧,教你如何把事情写得感人,写得有趣。1.精心选材,力求真实和新颖记事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真实的、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而又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习作的材料,这些事情包括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而且,选择的材料还要新颖,最好是别人没写过的。另外,还要表达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使文章具有独特魅力,避免一般化。问:那真实和新颖会不会互相矛盾呢?答:不矛盾呀,真实未必就平淡,未必就不能写得新鲜呀。在真实的材料中选择新鲜有趣的事,把真实的事写细、写活、写新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些材料的选取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围绕你所要表达的中心。2.找到“动情点”,引起读者的共鸣叙事的文章要想感人,就要侧重表现真情。要想以情动人,就需要在叙事中凸显“动情点”。它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那在叙事过程中怎样来凸显“动情点”呢?是要把事件中最感人的地方细致地描写出来吗?答:你的理解很正确。但“动情点”只是一个触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景的真实再现。要细致描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抒发真实的感受或感想,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回家路上,我拿着袜子喜形于色,想着自己今天第一次买袜子的出色表现,想到回家后受到父母夸奖的得意劲,我有些飘飘然了,不由得加快了回家的步伐。在这句话中,小作者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第一次买袜子后的快乐心情,使读者也能够感同身受。叙事的文章最重要的是能够表现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同学们写这类作文时不要忘记从生活细节中找准叙事的“动情点”,将它呈现在读者面前。3.写清楚过程,有序中突出曲折要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比如写“第一次网上购物”,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尝试网上购物—网上购物的经过—购物成功”这几部分。问:有时候我们写清楚了过程,但文章成了“流水账”,难以吸引读者,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那是因为你的文章没有做到“曲折”,所以显得很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曲”才能吸引人。人们第一次干什么事,难免会有挫折。只有写好这一“曲折”,才能使文章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从而达到增强文章吸引力的目的。问:怎样写才能使文章曲折生动呢?答:可以用倒叙的方式来构思,也可以设置悬念,还可以用欲扬先抑、欲喜先悲的手法,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例如《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作者没有直接写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而是从自己的见闻谈起,设置了一个悬念,穿插了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这样布局谋篇,文章显得情节波澜起伏,读来引人入胜。写叙事作文时叙述好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前提,此外还必须适当加入一些曲折的情节,这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起伏之感,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来源于开心图书出版的《名师教你写作文》系列作文丛书
三、怎样写欲扬先抑的文章
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