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定风波》为材料写一篇作文,800字,文体不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看到
狂风,急雨,挟着料峭的春寒,从天而降,铺天盖地!茫茫天地间,满是风的呼啸,满是雨的倾洒,除此,便只有崎岖沙湖道上,行色匆匆的一群人。没有遮拦,没有雨具——肆虐风,无情雨,没头没脑地砸向这群人,他们浑身湿透,寒意砭骨!而奇就奇在,一中年汉子,却在这风雨的侵袭下,且吟且啸,徐步前行,任雨水在脸上淌成一道道小渠,任寒风将浓髯猎猎飘举。
雨过天晴,斜阳临空,虽然身上还带着微微的寒意,但已惬意多了。那汉子若有所思,忽地,他目光灼然,取过随身携带的纸笔,写下了一首《定风波》。
这是苏轼!在他笔下,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阴阴晴晴,都具有了人生路途的象征意义。金榜题名,少年得志,累任名州,声震华夏,他的天,晴过;乌台一案,身陷囹圄,贬斥黄州,动辄得咎,他的天,又乌云翻滚了。嘿,处变不惊,随遇而安吧!“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他人生态度真实写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产物。其实,正如古人所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在灾祸、挫折、困难面前,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在尊宠、顺境、得志之时,荣耀加身不沉迷
——这,才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实含义,人生的真正“成功”,也该在此吧。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题材的作文题目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风波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阔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